常規石油儲量下降,新能源逐步崛起,石油業的發展如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對大部分石油從業者來說,想必都很關心石油行業該如何打好這場防守戰,避免走向衰退。但是全球最大的國際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如今卻發出了將逐步放手石油的信號,而且有這種傾向的石油公司并不只有殼牌一家。連殼牌都不想當石油公司了,你還想當石油人嗎?石油業未來究竟將走向何方?
殼牌:請不要再叫我們石油公司了
對于殼牌以后不再是石油公司一說,不是出自于別人,而正是出自于殼牌石油的CEO范伯登之口:“與其說殼牌是一家石油公司,不如說殼牌是一家天然氣公司?!?/span>
如今所有的石油巨頭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世界能源形勢劇變的時代生存下去。
而殼牌顯然將未來押注在了天然氣產業上,而不是石油。去年殼牌以540億美元的巨資收購BG(英國天然氣集團),這一樁5年來最大的石油并購案足以顯示殼牌在天然氣產業上的決心。
這一收購讓殼牌占有了全球20%的LNG(液化天然氣)市場,其產能幾乎是強力競爭對手??松梨诘?倍。所以,與其說BG收購案是在低油價下的抄底行為,不如說是殼牌石油公司轉型成殼牌天然氣公司的標志。在花費540億美元收購BG后,殼牌又計劃甩賣300億美元的其他資產,這也再次印證了殼牌的天然氣戰略計劃。
想逃離石油的,還有誰?
天然氣真的將取代石油?
對于殼牌為什么要選擇“放棄”石油投奔天然氣,殼牌方面表示是為了適應各國的環保政策,因為天然氣是一種清潔能源。那氣候變化、環保政策對石油業的未來形成的壓力究竟有多大?
下面通過60年前那段歷史來說明,環保政策對石油工業的打擊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大,雖然大部分石油從業者很少關注環保問題。
1951年,英波石油公司(BP的前身)和伊朗發生一點爭執,伊朗國有化了該國的石油資產,切斷了英國的主要石油來源。英國國內出現嚴重石油短缺,不得不大量使用煤炭作能源,結果倫敦天不時地不利,1952年出現了一場超級大霧霾,造成8000人死亡。因為這起教訓,英國誓死要降低煤炭的使用量,而很多西方國家多年來也采取了能用油氣就不用煤炭的政策。煤炭雖然資源量大,但在美國,如今已被石油和天然氣碾壓得無地自容,其貧窮指數絲毫不遜于中國的煤炭企業。
所以,各國的環保政策可能會對石油和天然氣之間微妙的關系形成很大影響。殼牌石油也曾表示,大力進軍天然氣是在廣泛研究了世界各國的能源政策法規后做出的決定。
天然氣VS石油
僅僅因為清潔,天然氣就可以取代石油太過輕率。我們還得看天然氣的儲量規模大不大,是否具有開采潛力、開采成本高不高?核能、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就是因為受制于規模和成本,發展空間和速度都受限;那天然氣相比之下又如何呢?
據2016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為1.6976萬億桶,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86.9萬億立方米,約合油氣當量1.2335萬億桶。天然氣總體探明儲量略遜一籌,但也差不太多。
在中國,已經探明的天然氣(當量儲量)則高于石油。從儲量角度看,天然氣是有潛力頂替石油成為第一大能源的。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天然氣(當量產量)已經非常接近石油了。而在美國,天然氣(當量產量)則已經超過了石油的產量。天然氣的開采技術相對新能源技術來說歷史更悠久,發展更成熟,開采量也已經達到了不小的規模,所以更有優勢。
在未來,天然氣這一把火很有可能會蔓延到中國來。也許以后你也不再叫石油工人,而是叫天然氣工人了。